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国检故事12-从继承到传承:使命与责任的担当
发布日期:2019-10-21 16:0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国检集团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简称“中国建材总院”)博士生导师,国检集团首席科学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三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世界首台“超高温极端环境力学测试系统”研发者,先后获得德国洪堡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英国皇家工程院“Distinguished Visiting Fellow" 等人才计划……提起这些身份的集合,自然而然的想到包亦望。然而他还有一个身份,或许鲜为人知——一位从中国建材总院第一位博士毕业生到首席科学家,不断创造奇迹的开拓者。

有一种执着是成功

包亦望出生在江西南城,家中兄弟姐妹六人,他排行老四。1968年,哥哥姐姐全部被下放,家中剩余孩子中包亦望最大。“父母心疼,不想我也被下放,1972年读完高一就辍学由叔叔介绍到山里学木匠。”包亦望回忆:“那时我正长身体,一顿吃一碗饭,没有菜,天天吃不饱。早上起来挑水挑粪、浇地,还要帮师傅带孩子。”当时木匠讲究学三年,包亦望只跟着师傅学了一年,然后自己买了本《木工入门》便开始在外面干活。直到1976年,恰逢商业局招工,包亦望开始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商业局下设百货公司和副食品公司,然而包亦望被分配到了副食品公司下面的蔬菜公司。一天,副食品商店里的柜台坏了,店长得知包亦望会木匠,便把他叫去修柜台。柜台修好后,店长十分满意,刚好店里缺人手,就把他留在了店里。

1977年国家恢复了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包亦望看到一批优秀青年通过自己努力考试上了大学,深感振奋,求知若渴的他看到了希望和前途。虽然高中只读了一年,又没有老师,但追求梦想的巨大动力使他用最快的速度积极准备还有半年就要开始的1978年全国统一高考。为了便于看书,包亦望主动包揽了商店里所有的夜班,对他来说,夜深人静的夜班正是学习的好时机。蚊帐里边挂满了数理化的基本公式便于清晨醒来背诵,蚊帐顶部贴了一首躺着就看见的自勉诗:“八年寒窗问西东,六尺柜台锁惶恐, 男儿当强无门路,风云变幻有英雄;脑涂苍岩岩应化,血洗蓝天天亦红;青春无悔当一博,管他成仁还成功”。就这样白天上班,晚上利用值夜班的时间学习,商业局90多个考生,包亦望考了第一名,迈入武汉建材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的校门,也开启了他与建材行业几十年的不解之缘。1982年包亦望本科毕业后又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本校固体力学硕士研究生,师从老一辈著名力学家王龙甫教授。1985年,硕士毕业分配到武汉工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当讲师。两年后,包亦望考入中国建材总院,师从吴中伟院士和金宗哲教授攻读博士。

来到总院后,金宗哲教授给了包亦望一个科研课题,即陶瓷和玻璃都等脆性材料有些现象需要合理解释,它有个裂纹后,理论上裂纹尖端应力集中趋于无穷大,但并非发生断裂,如何这种解释这种应力奇异性问题和弯曲强度随厚度变化的厚度效应,包亦望提出了均强度准则。有效地解释了应力奇异性和厚度效应问题,并形成两篇论文。当他把论文拿给两位导师看后,两位导师都鼓励他向国外刊物发表。“当时没有电脑,只能用打字机打,再去北京火车站的国际邮局投稿。来回要用一天时间。那时,国内邮费是8分,而国际邮费是1块多钱。一个月后,我收到了文章的修改意见,改后再去登记审查,然后再邮寄。”包亦望说:“那时收入很低,家里还有孩子。为了尽快完成学业,我一门心思搞科研、写论文。”在包亦望日以继夜的努力下,仅用2年时间,便完成了博士的全部课程和科研任务,成为了从总院毕业的第一个博士生。包亦望清楚的记得,“90年10月份答辩,答辩时两位老师都很重视。答辩委员会由清华、武工大的5位教授组成,还专门请了记者一同来听我的答辩。”

有一种责任是追求

博士毕业后包亦望被分配到陶瓷所,承担了八五计划的陶瓷发动机的力学性能评价工作,并跟金宗哲教授一起完成专著《脆性材料力学性能评价与设计》。1995年春天,在完成了这项任务后,包亦望申请到了著名德国洪堡基金,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材行业科研院所中的第一位洪堡学者。在德国的学习让包亦望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基础科学研究的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科学实力的基础,对科技竞争力的影响是显著和深远的。在国外研究很难做到自己做主,自己决策,创新思路也会受到制约。正因如此,结束德国洪堡基金博士后研究,包亦望毅然决然选择回到了中国建材总院。

1997年,包亦望回国时正值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06精细陶瓷技术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青岛召开。我国派出以全国工业陶瓷标准化技术委员主任陈达谦教授为团长的25人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包亦望代表中国建材总院参加了会议,从此作为中国代表一直参与各项国际标准技术讨论和投票。2007年,包亦望用自己数年研究发明的创新技术,向ISO/TC206精细陶瓷标准委员会提出《精细陶瓷界面粘接强度试验方法》的国际标准提案。2008年10月16日,这一提案在韩国首尔举办的第十五届ISO/TC206年会上,获得全部17个永久性成员国的一致投票通过。2011年5月,第一个由中国自主知识产权转化并制定的国际标准《精细陶瓷(高性能陶瓷,高技术陶瓷)——陶瓷材料界面粘接强度试验方法》(ISO13124:2011)正式对外发布,从此拉开我国建材行业系列国际标准的序幕。迄今为止,国际上共有10项国际标准的核心技术源于包亦望,他开创了我国无机材料领域的先例,为中国的创新技术引领世界提供强而有效的依据。十字交叉法、缺口环法及相对法均已通过标准化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并推广到玻璃和混凝土等多个行业。包亦望还担任ISO/TC206 WG42 组长(ISO TC 206历史上成立的第一个以中国为召集国的工作组)。

国际标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博弈的过程,体现了技术、产业乃至国家的综合影响力和话语权,是市场的竞争源头,为此国际上对标准的竞争极为激烈。在国际标准工作中也时常面临国际上的有力竞争,而每次包亦望都能因原创者优先的原则而获得立项,这与他扎实的研究基础和富有原创性特色的成果密不可分。从学术论文被国内外引用3000多次,到十项创新技术制订为ISO标准向世界推广应用,这些“国际领跑”技术大大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2014年被中国标协授予“国际标准化十佳推动者”。 2018年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成为我国无机材料领域的首例。

有一种使命是传承

包亦望从他的导师们老一代科学家的身上,不仅继承了刻苦钻研、严谨求学的优良传统,还从中学到了他们国际化视野下的不断探索创新,走向国际的拼搏精神,他还将这些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给自己的团队和学生。他常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他不仅耐心细致地给学生传授知识,更是率先垂范,教授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希望把严谨之风和勤奋之德传承给后辈,更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近年来,我国建筑钢化玻璃自爆或坠落事故每年上万起。为解决这个城市公共安全难题,包亦望带领团队深入研究了钢化玻璃内部杂质颗粒与周边应力场分布的关联性,首次证明了玻璃自爆机理是由于微小杂质引起应力集中,系统提出了钢化玻璃自爆准则和影响因素,发明了钢化玻璃自爆源检测的新方法,成功开发既有玻璃幕墙自爆风险预测的机器人装置和软件,成为既有建筑玻璃服役安全与自爆预测国家标准的唯一技术来源。专门安排了博士研究生刘小根从事玻璃幕墙受风载和震动环境下的可靠性研究,验证了玻璃的坠落与松动有赖于玻璃本身的固有频率,频率低于安全值时就应该及时换掉,以免坠落伤人。并组织邱岩、刘正权等博士生进行幕墙检测机器人的研究。有效解决了钢化玻璃自爆预测、建筑幕墙玻璃破碎及脱落风险在线检测等技术难题,为大城市“建筑病”的有效预防预警提供了有效手段,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获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公益类)二等奖。

新材料的发展与应用离不开测试与评价技术的支撑。包亦望率领他的团队不断攻克难题,从理论到技术、从实验到装置,发明了一套评价材料在极端超高温氧化环境下的力学性能测试方法与评价技术,开发了国际上首台“材料超高温力学性能测试系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测得2200℃高温弹性模量;并获得首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支持,组织万德田、田远等人主攻超高温极端环境材料性能评价等国内外疑难问题,解决了材料的超高温力学性能评价技术难题,为近地空间用超高声速飞行器用特种材料的服役安全和结构设计及低成本选材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获得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万德田博士获得国务院政府津贴,年轻的实验室主任田远将这些极端环境测试技术广泛应用于我国航天航空领域的材料检测。

在包亦望的影响和培养下,他带领的青年研究团队被评为中国建材总院“优秀科技团队”, 团队成员获得过“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茅以升北京市青年科技奖”“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北京市科技新星”和总院“优秀科技新星”等荣誉称号。近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获得国家奖前两位的科研人员颁发了纪念章,包亦望和他的两个学生万德田和刘小根都获得这项荣誉,这不仅是国家给予科研人的肯定,也更将激励他们坚持自己最初的科研梦,砥砺前行。

在包亦望的带领之下,一支新兴的力量,正在崛起。

  

【主人公】

包亦望,教授,全国劳模,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三十年来工作在先进陶瓷及玻璃的性能表征与评价技术科研第一线,授权专利86项,创新技术转化国际标准10项,制订国家和行业标准30余项。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3部。

【撰写】

国检集团中央研究院 万德田 王艳萍





相关链接:

图视国检

国检微信群

扫码关注二维码

国检故事12-从继承到传承:使命与责任的担当
发布日期:2019-10-21 16:0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国检集团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简称“中国建材总院”)博士生导师,国检集团首席科学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三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世界首台“超高温极端环境力学测试系统”研发者,先后获得德国洪堡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英国皇家工程院“Distinguished Visiting Fellow" 等人才计划……提起这些身份的集合,自然而然的想到包亦望。然而他还有一个身份,或许鲜为人知——一位从中国建材总院第一位博士毕业生到首席科学家,不断创造奇迹的开拓者。

有一种执着是成功

包亦望出生在江西南城,家中兄弟姐妹六人,他排行老四。1968年,哥哥姐姐全部被下放,家中剩余孩子中包亦望最大。“父母心疼,不想我也被下放,1972年读完高一就辍学由叔叔介绍到山里学木匠。”包亦望回忆:“那时我正长身体,一顿吃一碗饭,没有菜,天天吃不饱。早上起来挑水挑粪、浇地,还要帮师傅带孩子。”当时木匠讲究学三年,包亦望只跟着师傅学了一年,然后自己买了本《木工入门》便开始在外面干活。直到1976年,恰逢商业局招工,包亦望开始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商业局下设百货公司和副食品公司,然而包亦望被分配到了副食品公司下面的蔬菜公司。一天,副食品商店里的柜台坏了,店长得知包亦望会木匠,便把他叫去修柜台。柜台修好后,店长十分满意,刚好店里缺人手,就把他留在了店里。

1977年国家恢复了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包亦望看到一批优秀青年通过自己努力考试上了大学,深感振奋,求知若渴的他看到了希望和前途。虽然高中只读了一年,又没有老师,但追求梦想的巨大动力使他用最快的速度积极准备还有半年就要开始的1978年全国统一高考。为了便于看书,包亦望主动包揽了商店里所有的夜班,对他来说,夜深人静的夜班正是学习的好时机。蚊帐里边挂满了数理化的基本公式便于清晨醒来背诵,蚊帐顶部贴了一首躺着就看见的自勉诗:“八年寒窗问西东,六尺柜台锁惶恐, 男儿当强无门路,风云变幻有英雄;脑涂苍岩岩应化,血洗蓝天天亦红;青春无悔当一博,管他成仁还成功”。就这样白天上班,晚上利用值夜班的时间学习,商业局90多个考生,包亦望考了第一名,迈入武汉建材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的校门,也开启了他与建材行业几十年的不解之缘。1982年包亦望本科毕业后又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本校固体力学硕士研究生,师从老一辈著名力学家王龙甫教授。1985年,硕士毕业分配到武汉工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当讲师。两年后,包亦望考入中国建材总院,师从吴中伟院士和金宗哲教授攻读博士。

来到总院后,金宗哲教授给了包亦望一个科研课题,即陶瓷和玻璃都等脆性材料有些现象需要合理解释,它有个裂纹后,理论上裂纹尖端应力集中趋于无穷大,但并非发生断裂,如何这种解释这种应力奇异性问题和弯曲强度随厚度变化的厚度效应,包亦望提出了均强度准则。有效地解释了应力奇异性和厚度效应问题,并形成两篇论文。当他把论文拿给两位导师看后,两位导师都鼓励他向国外刊物发表。“当时没有电脑,只能用打字机打,再去北京火车站的国际邮局投稿。来回要用一天时间。那时,国内邮费是8分,而国际邮费是1块多钱。一个月后,我收到了文章的修改意见,改后再去登记审查,然后再邮寄。”包亦望说:“那时收入很低,家里还有孩子。为了尽快完成学业,我一门心思搞科研、写论文。”在包亦望日以继夜的努力下,仅用2年时间,便完成了博士的全部课程和科研任务,成为了从总院毕业的第一个博士生。包亦望清楚的记得,“90年10月份答辩,答辩时两位老师都很重视。答辩委员会由清华、武工大的5位教授组成,还专门请了记者一同来听我的答辩。”

有一种责任是追求

博士毕业后包亦望被分配到陶瓷所,承担了八五计划的陶瓷发动机的力学性能评价工作,并跟金宗哲教授一起完成专著《脆性材料力学性能评价与设计》。1995年春天,在完成了这项任务后,包亦望申请到了著名德国洪堡基金,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材行业科研院所中的第一位洪堡学者。在德国的学习让包亦望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基础科学研究的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科学实力的基础,对科技竞争力的影响是显著和深远的。在国外研究很难做到自己做主,自己决策,创新思路也会受到制约。正因如此,结束德国洪堡基金博士后研究,包亦望毅然决然选择回到了中国建材总院。

1997年,包亦望回国时正值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06精细陶瓷技术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青岛召开。我国派出以全国工业陶瓷标准化技术委员主任陈达谦教授为团长的25人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包亦望代表中国建材总院参加了会议,从此作为中国代表一直参与各项国际标准技术讨论和投票。2007年,包亦望用自己数年研究发明的创新技术,向ISO/TC206精细陶瓷标准委员会提出《精细陶瓷界面粘接强度试验方法》的国际标准提案。2008年10月16日,这一提案在韩国首尔举办的第十五届ISO/TC206年会上,获得全部17个永久性成员国的一致投票通过。2011年5月,第一个由中国自主知识产权转化并制定的国际标准《精细陶瓷(高性能陶瓷,高技术陶瓷)——陶瓷材料界面粘接强度试验方法》(ISO13124:2011)正式对外发布,从此拉开我国建材行业系列国际标准的序幕。迄今为止,国际上共有10项国际标准的核心技术源于包亦望,他开创了我国无机材料领域的先例,为中国的创新技术引领世界提供强而有效的依据。十字交叉法、缺口环法及相对法均已通过标准化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并推广到玻璃和混凝土等多个行业。包亦望还担任ISO/TC206 WG42 组长(ISO TC 206历史上成立的第一个以中国为召集国的工作组)。

国际标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博弈的过程,体现了技术、产业乃至国家的综合影响力和话语权,是市场的竞争源头,为此国际上对标准的竞争极为激烈。在国际标准工作中也时常面临国际上的有力竞争,而每次包亦望都能因原创者优先的原则而获得立项,这与他扎实的研究基础和富有原创性特色的成果密不可分。从学术论文被国内外引用3000多次,到十项创新技术制订为ISO标准向世界推广应用,这些“国际领跑”技术大大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2014年被中国标协授予“国际标准化十佳推动者”。 2018年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成为我国无机材料领域的首例。

有一种使命是传承

包亦望从他的导师们老一代科学家的身上,不仅继承了刻苦钻研、严谨求学的优良传统,还从中学到了他们国际化视野下的不断探索创新,走向国际的拼搏精神,他还将这些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给自己的团队和学生。他常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他不仅耐心细致地给学生传授知识,更是率先垂范,教授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希望把严谨之风和勤奋之德传承给后辈,更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近年来,我国建筑钢化玻璃自爆或坠落事故每年上万起。为解决这个城市公共安全难题,包亦望带领团队深入研究了钢化玻璃内部杂质颗粒与周边应力场分布的关联性,首次证明了玻璃自爆机理是由于微小杂质引起应力集中,系统提出了钢化玻璃自爆准则和影响因素,发明了钢化玻璃自爆源检测的新方法,成功开发既有玻璃幕墙自爆风险预测的机器人装置和软件,成为既有建筑玻璃服役安全与自爆预测国家标准的唯一技术来源。专门安排了博士研究生刘小根从事玻璃幕墙受风载和震动环境下的可靠性研究,验证了玻璃的坠落与松动有赖于玻璃本身的固有频率,频率低于安全值时就应该及时换掉,以免坠落伤人。并组织邱岩、刘正权等博士生进行幕墙检测机器人的研究。有效解决了钢化玻璃自爆预测、建筑幕墙玻璃破碎及脱落风险在线检测等技术难题,为大城市“建筑病”的有效预防预警提供了有效手段,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获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公益类)二等奖。

新材料的发展与应用离不开测试与评价技术的支撑。包亦望率领他的团队不断攻克难题,从理论到技术、从实验到装置,发明了一套评价材料在极端超高温氧化环境下的力学性能测试方法与评价技术,开发了国际上首台“材料超高温力学性能测试系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测得2200℃高温弹性模量;并获得首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支持,组织万德田、田远等人主攻超高温极端环境材料性能评价等国内外疑难问题,解决了材料的超高温力学性能评价技术难题,为近地空间用超高声速飞行器用特种材料的服役安全和结构设计及低成本选材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获得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万德田博士获得国务院政府津贴,年轻的实验室主任田远将这些极端环境测试技术广泛应用于我国航天航空领域的材料检测。

在包亦望的影响和培养下,他带领的青年研究团队被评为中国建材总院“优秀科技团队”, 团队成员获得过“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茅以升北京市青年科技奖”“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北京市科技新星”和总院“优秀科技新星”等荣誉称号。近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获得国家奖前两位的科研人员颁发了纪念章,包亦望和他的两个学生万德田和刘小根都获得这项荣誉,这不仅是国家给予科研人的肯定,也更将激励他们坚持自己最初的科研梦,砥砺前行。

在包亦望的带领之下,一支新兴的力量,正在崛起。

  

【主人公】

包亦望,教授,全国劳模,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三十年来工作在先进陶瓷及玻璃的性能表征与评价技术科研第一线,授权专利86项,创新技术转化国际标准10项,制订国家和行业标准30余项。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3部。

【撰写】

国检集团中央研究院 万德田 王艳萍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