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感动”故事集③ | 专业追光者的足迹——光伏检验认证院团队 |
|||
|
|||
弘扬总院精神 传播国检文化 “身边的感动”故事集 75年来,在总院精神的激励下,无数先进集体和个人以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智慧,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笃定前行。他们以“科技向善、长坡厚雪、见大行远、五湖四海、接续奋斗”为价值导向,坚持做难而有价值的事。站在总院建院75周年这一历史节点,回望国检集团的发展历程。自2005年孕育成立以来,总院就赋予了国检集团厚重的文化基因和创新的精神品质。各级企业和广大党员干部员工积极弘扬“胸怀祖国的大我精神、敢为人先的攻坚精神、守正创新的探索精神、勇担使命的奉献精神”,认真践行“公正为本、服务社会”的核心理念,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篇章。 专业追光者的足迹 ——光伏检验认证院团队 故事,发生在零下几十度的雪原、五千米缺氧的高原——在那里,一群“专业追光者”正在用他们的脚步丈量极端环境,用双手托起清洁能源的未来,用赤诚托举我国光伏产业的新兴与崛起。他们是国检集团光伏检验认证团队——一支坚守在极端复杂环境下的光伏质量卫士。 01共赴冰雪之约的追光者 这支队伍,用19小时的颠簸、冻僵的手指、嘶哑的喉咙,在极寒中点燃了第一簇光,他们用不懈坚持推动漠河极寒测试正式走进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 2024年11月底,当零下30摄氏度的寒潮席卷中国最北端时,一场与风雪赛跑的战役正在打响。哈尔滨机场的窗外暴雪肆虐——距离漠河极寒测试论坛召开只剩不到72小时,而通往漠河的所有空中通道都已被大雪封锁。 王冬院长望着窗外漫天大雪,手机屏幕上的暴雪预警像一道红色警报。他转身对团队说的第一句话是:“想尽一切办法,漠河会议,绝不能耽误。”这句话背后,是漠河极寒测试园前期投入的数百万元建设资金,是八十多家参会企业、一百六十余名行业专家冒着极寒北上的承诺,更是我们在新能源实证领域数年心血凝聚的成果展示。 “您好,是漠河机场吗?预计什么时间可以恢复航班?”“铁路局吗?能否协调几张哈尔滨去漠河的火车票?19个小时?没问题!”团队成员的声音在机场此起彼伏,焦灼却坚定有力。 在漫长而颠簸的火车旅途中,车厢连接处结着厚厚的冰霜,王院长在摇晃的车厢里主持视频会议:“做好航班还不能复航的最坏准备,今晚制定好分会场的应急预案。”“直播组确保直播照常进行,让不能来现场的朋友也能线上感受我们漠河的冰雪基地。”“漠河的同事一定把会议现场所有设备再复查一遍……” 此时,距离漠河极寒测试论坛还有30个小时。 当哈尔滨的同事们乘坐轰鸣的火车驶向漠河,漠河的团队已在极寒中昼夜奋战。 连日的大雪,漠河的积雪已达60公分,路面冰层厚达5公分,每走一步都要对抗刺骨的寒风。会务组的成员们每天只睡4小时,在零下30摄氏度的户外往返于会场和极寒测试园之间。手机冻到关机,他们就靠扯着嗓子喊,喉咙哑了含颗润喉糖继续干;为了调试设备,手套被金属支架粘住撕破了好几双,手指冻得发疼也不愿停下;不善言辞的洋哥带人连夜清扫测试园光伏板上的积雪,睫毛结满冰霜。 两地的团队隔着风雪,却默契地朝着同一个目标冲刺:漠河会议,绝不能耽误! 终于,绿皮火车历经19个小时辗转抵达漠河,两个团队顶着一样熬红的双眼碰面了。当看到已经准备就绪的会场、调试完毕的设备、整齐摆放的防寒物资,那一刻,所有人都知道——这场硬仗,赢了! 会议如期召开的那一刻,漠河极寒测试园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折射出璀璨光芒,参会专家对于在极寒中稳定运行的设备连连赞叹。 十年磨剑,光伏院的征程,是写在大地上的诗行——从漠河零下40摄氏度的冰原到海南炙烤的盐碱滩,从青藏高原的狂风到大漠戈壁的沙暴区。他们的足迹遍布祖国极端恶劣环境,跨越全球多样化复杂地域。他们平均每年230天的风雨兼程,用实干推动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巨轮,滚滚向前! 02高原之巅的监造者 这是一片与云海为邻的战场,他们在生命禁区与风雪共舞,用冻裂的双手编织着能源之网,用结霜的睫毛丈量着责任的高度。 在云雾缭绕的巍峨山巅,有一支光伏质量卫士团队正在这里挑战行业极限,他们承担着雅砻江电站项目的组件到货验收工作。这座建在四川凉山州木里县,最高海拔4600米的超级工程,是全球海拔最高的吉瓦级光伏项目——总装机量100万千瓦,是“西电东送”国家战略的关键拼图,这些组件未来每年将发出约23.8亿度清洁电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1万吨——相当于再造10.2万公顷森林。 而这悬于天地之间的能源灯塔,却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考验:崎岖山路在雨季化作泥泞沼泽,冬日里又成了冰封的死亡陷阱;狂风裹挟着雪粒,能瞬间将气温降至零下二十摄氏度。 杨鲁豫作为该项目的主力成员,已在这山上坚守了半年有余。远处,几辆满载光伏组件的卡车刚转过垭口,杨鲁豫团队已早早等待。他深知,必须和时间赛跑,一旦暴雪封山,蜿蜒的盘山公路将变成吞噬车辆的冰窟。后续组件无法运达,整个项目进度都会被延误。高原之上,稀薄的氧气连呼吸都成奢侈。杨鲁豫和同事们顾不上喘口气,顶着呼啸的寒风,对一车车组件进行检测验收。他们用身体的极限挑战高原的极端,用年轻的身体扛起责任的重担。 这,就是在极端环境里坚守的光伏质量卫士的写照。 这支年轻的队伍,在极寒中调试设备,睫毛结霜却目光灼灼;在烈日下采集数据,工服结盐仍步履铿锵。当“光伏人,一直在路上”的誓言跨越国界,他们的足迹已化作连接五大洲的光伏纽带,用中国技术在全球书写追光传奇。 当城市灯火愈发璀璨,当乡村夜晚不再黑暗,我们应当铭记,在这光芒背后,是无数像他们一样的“追光者”,在生命禁区与风雪共舞,在极端环境里默默坚守。 |
|||